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长河渡舟
深秋的渭水泛着青灰色的涟漪,林昭攥着船桨的手沁出冷汗。父亲临终前塞给她的青铜鱼符硌着掌心,上面"漕运"二字己被得模糊不清。对岸传来此起彼伏的号角声,戍卒们正将商船逐一拦下检查,枯黄的芦苇丛里隐约露出铁甲的反光。
"姑娘,这船再不走,可要赶上涨潮了!"老船工王伯沙哑的嗓音惊得林昭一颤。她回头望向船舱,蜷缩在草席上的少年咳得撕心裂肺,苍白的脸上浮着不正常的潮红——那是感染了时疫的征兆。
三个月前,父亲押运漕粮时遭遇劫匪,临终前将鱼符交给她:"去洛阳找裴家药铺,他们会..."话未说完便阖上双眼。林昭变卖了老宅,雇了这条小船,却在途中救下了被官兵追杀的少年沈砚。此刻他怀中紧抱着的紫檀木匣,据说藏着能根治时疫的药方。
"走!"林昭咬牙挥桨,小船划破水面。身后突然传来破空声,一支箭矢擦着船篷飞过。王伯猛地扯动船帆,船头转向芦苇荡深处。"是羽林军!"老人的烟斗在颤抖,"最近洛阳封锁水路,私运货物要被充军的!"
沈砚挣扎着坐起,咳出的帕子上染着血迹:"林姑娘,别为我..."话音未落,又一阵剧烈咳嗽。林昭将熬好的汤药递过去,目光坚定:"父亲说救人如救火,既然遇上了,哪有不管的道理?"
暮色降临时,小船停靠在一处废弃的渡口。林昭背着沈砚跳下船,忽然听见草丛中传来呜咽声。拨开杂草,竟是个五六岁的女童,怀中抱着高烧昏迷的幼弟。"姐姐,救救阿冬..."女童的眼泪砸在弟弟滚烫的额头上。
沈砚强撑着身子摸出银针,颤抖着刺入幼童穴位:"需卦初九...固本培元..."他的声音越来越弱,突然瘫倒在地。林昭慌忙扶住他,发现少年额头烫得惊人。
"北边五里有座破庙!"王伯扛起幼童,"我年轻时跑船常歇脚,或许能找到柴火。"
破庙的梁上结满蛛网,林昭用随身的匕首削着药材,火光将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沈砚呓语着晦涩的医理,女童抱着弟弟缩在角落,王伯则警惕地望着庙外。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莫不是官兵追来了?"王伯抄起门闩。林昭将药罐藏在供桌下,却见冲进庙门的是个白发老妪,身后跟着个挑着药箱的青年。"菩萨保佑!"老妪扑通跪下,"我孙儿误食毒蘑菇,求大夫救命!"
青年掀开布帘,看见昏迷的沈砚和幼童,瞳孔骤然收缩:"这是...时疫?"他腰间的玉佩在火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与林昭鱼符上的纹路竟有几分相似。
"裴公子?"王伯突然惊呼,"您是裴家药铺的少东家?"
青年点头,迅速取出银针为沈砚施针:"我正是裴砚之。三日前收到父亲飞鸽传书,说有位持鱼符的姑娘会..."他的话被庙外的马蹄声打断。
"快!从后窗走!"裴砚之背起沈砚,林昭抱起女童。一行人刚逃出破庙,便听见羽林军统领的咆哮:"给我搜!听说漕帮余孽带着时疫药方往这边逃了!"
逃亡途中,裴砚之与林昭并肩而行。他注意到少女发间沾着草屑,却仍专注地护着怀中的孩子。"林姑娘可知,沈兄弟所携的紫檀木匣,关系着整个洛阳城百姓的安危?"裴砚之低声道,"当今太子感染时疫,朝中有人想借此谋逆,而沈兄手中的药方,是唯一的转机。"
林昭握紧鱼符:"我既答应护送,便不会食言。只是眼下..."她望向昏迷的沈砚,"他怕是撑不了多久。"
破晓时分,众人躲进一处山洞。裴砚之取出家传的《千金方》残卷,与沈砚怀中的木匣里的医书对照。林昭则带着女童去溪边打水,忽然瞥见对岸闪过熟悉的身影——竟是追杀他们的羽林军。
"快!往东边走!"林昭抱起孩子狂奔。山洞里,裴砚之刚研究出药方,便听见外面传来喊杀声。他将药包塞给王伯:"快熬药!我去引开追兵!"
林昭折返时,正看见裴砚之被羽林军包围。她摸出怀中父亲留下的火药包,用力掷向追兵。爆炸声中,沈砚突然出现在她身后,虽然面色苍白,却握稳了长剑:"我来断后!"
混战中,林昭的鱼符不慎掉落。统领冷笑拾起:"漕帮余孽,果然在这里!"他正要下令放箭,却见沈砚突然扯开衣襟,露出胸口太子亲赐的玉佩:"我乃太子近身侍医,奉旨南下寻药!"
统领脸色骤变。恰在此时,裴砚之带着熬好的汤药赶来。沈砚强撑着喂药,片刻后,赶来支援的王府侍卫也到了。
半月后,洛阳城解除封锁。裴家药铺前,林昭望着人来人往的街道,手中握着裴砚之送的新鱼符。沈砚己康复,正与太子派来的御医讨论医理。
"林姑娘。"裴砚之走到她身边,"父亲想见见你。"他的目光温柔,"还有,关于鱼符和玉佩的渊源……"
林昭脸颊微红,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正是当初救下的姐弟。夕阳将她的影子拉长,与裴砚之的影子渐渐重叠。渭水依旧流淌,却不再似来时那般凶险。
某个月圆之夜,裴砚之带着林昭登上漕船。"你看这万家灯火。"他轻声说,"就像需卦所言,只要心怀诚信,坚守正道,终能渡过难关。"
林昭靠在他肩头,忽然想起父亲临终的嘱托。原来漕帮与裴家世代交好,鱼符与玉佩,不仅是信物,更是责任与承诺的象征。而他们一路的奔波与坚守,正是对这份古老契约的最好诠释。
河面上,船帆在月光下泛着银光。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仿佛在诉说着:人生如渡河,虽有险阻,但只要心存信念,终会迎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