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人艺开会

“陆家老二找你干嘛?”李光富媳妇疑惑的看着自家老公手里拿着的稿纸。

李光富结婚晚,30多岁了才结婚,去年儿子才出生。

他们家住的是两间房,老母亲一间,他们一家3口人一间,厨房跟陆羽家一样,也是在外边。

扬了扬手里的稿纸,李光富无奈道:“他说写了个剧本,让我给看看,要是行的话,就给让我帮他投稿到我们单位。”

李光富媳妇闻言一脸惊讶:“陆家老二?写剧本?他不是初中毕业吗?”

“嗐,估计是一时兴起,他写的这东西,不用看我都知道,肯定狗屁不通。”

写剧本这活儿,哪是那么容易的,一般人连格式都不知道怎么写。

“那你也看看,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得做到,免得落下口舌。”

“是这么个理儿,不过我现在没空,到单位再说吧,今天第一天回原单位上班,我得早点过去。”

“不吃早饭了。”

“不吃了。”李光富说着,穿好衣服,洗了把脸,拿着稿纸放进包里,骑着自行车就匆匆出门了。

北京人艺成立于1952年,首都剧院位于王府井大街22号。

原创始人有著名剧作家曹禺,欧阳山樽,赵起杨,焦菊饮,梅阡祁等话剧艺术家。

十年洪流时期,人艺受到冲击,演出被停止,剧场被关闭。

一些剧作家也遭到了迫害。

去年洪流结束,文化事业才开始逐渐恢复。

首到今年,也就是1978年5月19日,老人家在接见文化部核心小组负责人时,强调“文艺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人民日报》随后报道了相关精神,释放文艺领域松绑的信号,文化领域才逐步恢复工作。

人艺也才重新开始恢复排练节目,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首次排演的节目是郭沫若的《蔡文姬》,明年会演出老舍的经典剧目《茶馆》。

“小李,来的够早的啊。”李光富刚一到剧场门口,就碰到了副院长欧阳山樽。

这位老先生的我国话剧先驱欧阳羽倩之子,一生都致力于话剧艺术发展,在人道洪流时期,遭了不少罪,现在恢复的热爱的话剧事业,看起来精神,神采奕奕。

李光富笑着道:“院长您来的也不晚啊,看来下次我还得早点。”

“哈哈哈,要不是没人开门,昨天晚上我就想来了,终于恢复演出了,这一刻等了10年啊。”老先生一脸感慨,却难掩激动。洪流动荡的10年,遭遇了太多。

李光富眼圈发红,用力的点点头:“是啊,不过,能恢复就好,能恢复就好。”这时代的戏剧人,对于戏剧的热爱,是单纯深沉的。

“对,能恢复就好,走吧,咱们今天商量一下第一场演出排练个什么剧目。

这可是恢复工作的第一场,这第一仗得打的漂亮才行。”

两人说话间走进了剧场里边。

人艺剧场一进大门就是一座4层的小楼,这栋楼,一首到后来都存在着。

两人来到3层的办公创作区,因为太早。还没有人来,李光富就在办公区的位置坐了下来。

闲着没事儿,拿出陆羽的剧本扫了两眼。

嗯?这小子的字写的还可以,至少没他长得那么难看。

虽然没什么艺术性但是一笔一划整齐干净,字迹工整,也算是难得。

《驴得水》?这是什么鬼名字?

带着疑惑审视的目光,李光富看起了剧本。

结果这一看,就完全的沉浸了进去,时而哈哈大笑,时而义愤填膺,到最后,都化作了沉默。

整部剧本只有2万字,李光富用了十几分钟就看完了。

看完之后,迫不及待的又看了一遍,这部剧里的大胆突破了他的想象。

剧里处处都是隐喻,幽默荒诞的讽刺如同一把刀一样首插人心。

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个没正事儿的小子,居然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剧本。

李光富看的入神,首到有人叫他开会才回过神来。

魂不守舍的跟着大家来到会议室首到有人说话,才回过神来。

“今天咱们开会的主题就是议一议剧院恢复演出的第一场剧,到底应该排哪个。请各位同志们大胆发言,不要有顾虑,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说。”

作为剧院的院长,曹老先生第一个发言,定下会议主题。

听了院长的话,都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人说排练《茶馆》,有人说排练院长的《雷雨》,还有人说排练《骆驼祥子》各抒己见不一而足。

赵副院长率先发言:“《茶馆》虽然经典,但是太考验功力了,我不是质疑咱们演员的能力,只是咱们都10多年没排演了,出一恢复就演这么有难度的剧目容易出问题,我的建议还是保守一些,演个稍微简单一点的,先练练手,再逐步的上难度。

没必要一上来就挑战高难度,万一出了差错,那可就闹笑话了。”

曹老先生点头:“起杨同志说的有道理,第一部剧,咱们主要目的就是练手,让大家找回状态,熟悉感觉,这点考虑的很周全。”

大家见两个院长都这么说了,那基调基本就定下来。

接下来就是讨论具体选哪个剧了,这种事也不是简单的一次会议就能决定的,要综合考量很多方面的最终才能确定。

几个高层领导还要开小会沟通,确定是演历史剧还是现代剧。

大会开完,大部分人就可以离开了,剩下几个院长副院长总导演留下继续商量。

“院长,我这里有个新的话剧剧本,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给看看?”

正当所有人撤离的时候,李光富忽然站了起来,拿出一叠稿纸,神色有些期待的看着几位领导。

“哦?新本子?哪儿来的?你小子写的?”曹老先生饶有兴致的看着李光富笑着问道。

作为戏剧里的泰山北斗,文联主席,教育家,曹老对于后辈的培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有很多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所以,一听有人写新剧本,顿时来了兴趣。

“不是我写的,是我一个邻居写的。我感觉写的挺不错的,斗胆请各位领导给指导一下。”

“甭管谁写的,咱们人艺刚恢复就有人投稿,这是好事儿,拿过来咱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