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美食创新遇难题

尚食局的雕花木门刚推开,陈延之的青布衫就带进半片西市的雪粒。

孙厨子迎上来,银柄刀在掌心转了个花,刀刃映着他眼下的乌青。

"陈师傅可算回来了!吐蕃的湟鱼快冻成冰砣子,牦牛骨在灶台上晾了三天..."

陈延之没接话,径首走向食材库,袖口的「性味罗盘」指针突然指向冻硬的牦牛奶渣。

他摸出从陇右带回的青冈木片,在奶渣上方轻轻划过,系统光屏立即显示「性味紊乱度下降 12%」。

"孙师傅,把奶渣铺在青冈木架上,用胡杨木小火熏烤,记得撒层青海的青稞麸皮。"

"熏烤?"

孙厨子挑眉。

"咱尚食局向来只蒸炖,哪有这般粗陋做法?"

陈延之却从食盒里掏出王婶的菜团子。

"陇右牧人用这法子存粮,粗陋之下藏着大学问 。"

他掰开团子,麦麸里的野山椒碎清晰可见。

"逆时花专挑性味虚弱的食材,咱偏要让它们在烟火气里扎紧根。"

小娥抱着冻坏的琉璃桃过来,裙角沾着青海的红柳碎屑。

"师傅,这些桃肉都发黑了..."

陈延之接过桃子,用西市学来的盐水泡发法浸进木盆。

"记着,盐水要兑陇右的伏椒水,咸能软坚,辛能行散。"

他忽然瞥见系统光屏闪过「应急食品研发」提示,心中一动。

巳时初,陈延之带着徒弟们支起三口大铁锅。

第一口煮麦麸,这是西市百姓填肚子的常客,他却加了波斯的鹰嘴豆粉。

"麦麸性平,鹰嘴豆性温,二者相济,能顶半天力气。"

第二口炒青稞,混着青海收的沙棘果。

"沙棘富含维生素,晒干磨粉,灾年能当药引子。"

小虎挠头。

"师傅,咱做的不是宫廷菜吗?咋跟叫花子干粮似的?"

陈延之笑了,指着第三口锅的野菜糊糊。

"去年陇右闹雪灾,老哈大哥靠这糊糊撑过三天。"

他取出系统改良的模具,将糊糊压成双鹤纹饼。

"宫廷菜要精致,可百姓的肚子,更需要能揣在怀里的热乎饼。"

最妙的是「火红花酱腌菜」。

陈延之让阿巴斯的酱料作坊送来十坛火红花酱,将蔫坏的蔬菜泡进去。

"辣能驱寒,咸能防腐。"

他夹起一筷子泡萝卜,酱色里泛着金箔碎。

"灾年菜少,这些酱菜能让一碗粥多出三分成色。"

午间试验百姓营养套餐,陈延之特意请来了西市的稳婆王大娘。

老人盯着案头的三色拼盘。

"小陈啊,你这菜红配绿的,比我接生时的红鸡蛋还喜庆!"

"大娘您看"

陈延之指着红色的火红花酱拌牛肉。

"牛肉补气血,配火红花的温性,最适合产后妇人。"

又指向绿色的青稞拌野菜。

"青稞健脾,野菜清肠,是给念书的娃娃开胃的。"

最妙的是白色的奶渣豆腐。

"牧区的奶渣做成豆腐,老人吃了补钙,比喝药强。"

王大娘尝了口奶渣豆腐,皱巴巴的脸笑成核桃。

"比我熬的羊奶还顺口!往后哪家媳妇坐月,我定要讨这豆腐方子。"

陈延之趁机翻开系统生成的《民间食疗方》,里面详细记录着每种食材的性味搭配,连吐蕃的牦牛骨髓都标着「补骨填髓」。

申时处理湟鱼,陈延之搬出从青海带回的红柳枝。

小娥看着他将柳枝剁成碎末,混着青稞面裹在鱼身。

"师傅,老周大叔说这法子能固形..."

话没说完,湟鱼在蒸锅里发出 "滋滋" 响,紫斑竟顺着红柳枝碎屑慢慢褪去。

"红柳属木,青稞属土,木克土,土克水,逆时花的水属性阴毒,就这么被层层克制。"

他掀开蒸笼,湟鱼表面的青稞壳裂成双鹤纹。

"吐蕃赞普的病,关键在脾胃虚寒,这道青稞裹湟鱼,正好借土性温补。"

孙厨子尝了口鱼汤,惊得银柄刀差点滑落。

"怪了!冻坏的鱼咋比鲜鱼还嫩?"

陈延之擦着手笑。

"青海湖的鱼冻后肉质松散,靠的是红柳枝的涩味收束,就像人摔了跤,得找个结实的拐杖撑着。"

酉时,陈延之带着改良的应急食品拜访太医署。李院正捏着麦麸饼,山羊胡抖了抖。

"李院正"

陈延之递上火红花酱的方子。

"辣入肺,咸入肾,这酱能让灾民在寒夜里出身透汗。"

他指向系统生成的营养配比表。

"麦麸含碳,鹰嘴豆含蛋白,比单一粟米粥耐饥三倍。"

李院正的目光终于柔和,在病案上写下。

「庖丁之术,可通医理」

亥时的尚食局飘起细雪,陈延之看着徒弟们打包送往西市的食盒。

禄儿在每个食盒里塞了张纸条,上面画着简单的烹饪图。

"陈师傅,王婶说这图比字管用!"

小虎扛着青稞饼,粗布衫下露出一角《民间食疗方》手抄本。

"师傅,我给老哈大哥的毡房也备了两筐,牧民识字少,咱画羊画牛教他们做!"

陈延之摸着案头未干的火红花酱,酱色在灯火下像跳动的火焰。系统光屏闪过。

「民生滋味成就:获得‘苍生庖丁’称号」。

他忽然想起白天王大娘的话。

"好厨子要让灶台的光,照亮每扇破木门。"

孙厨子抱着新刻的模具过来,模具上的双鹤纹里藏着麦穗和牦牛。

"陈师傅,明日咱是不是该教各坊厨娘做酱菜?"

陈延之点头,望向窗外的长安夜市 ,那里的灯火,正像他研发的应急食品,星星点点却温暖有力。

太极宫的更鼓敲过三声,陈延之在改良方案末尾添了句。

「所有应急食品,皆刻双鹤纹为记,百姓见之,如见尚食局灶台」。

玉坠在胸前发烫,却不再是警示的灼热,而是像揣着个小火炉,那是来自市井的温度,是每个百姓接过食盒时,掌心传来的信任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