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太史慈的感悟

太史慈在天下第一武道大会上技压群雄,夺得冠军,一时间,他在广陵声名大噪,可谓是风头无两。年轻气盛的他,本就对自身的勇武充满自信,如今更是难掩心中的喜悦与自豪,那股青年人特有的傲气也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然而,当他踏入广陵讲武堂,准备开始任职前必须的学习时,才惊觉广陵之地卧虎藏龙。首当其冲,便是被张超委以重任,担任广陵讲武堂总教习的典军校尉黄忠。黄忠虽己近不惑之年,但风采依旧不减。他站在讲武堂的高台上,讲授军事理论时,引经据典,对各类兵书战阵了如指掌,滔滔不绝的讲述让太史慈不禁为之折服。

而在实践演练中,黄忠展示的箭术更是让太史慈大为惊叹。黄忠弯弓搭箭,动作一气呵成,箭矢如流星般疾射而出,精准地命中远处微小的目标。那箭术不仅精准度极高,而且力量与速度俱佳,丝毫不弱于太史慈,甚至在某些细节处理上,隐隐还有略胜一筹的感觉。太史慈心中暗自感叹,自己虽在箭术上颇有自信,但与黄忠相比,竟还有进步的空间。

除了黄忠,典韦和许褚二人身上所展现出的气势与压迫力,也让身为一流武将的太史慈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绝非等闲之辈,武艺必定不凡。尤其是典韦,他与太史慈一样同使双戟。太史慈初见典韦的双戟时,便被其巨大的尺寸所震撼。趁休息时,太史慈偷偷前去掂量了一下那对铁戟。他双手吃力地提起典韦的双戟,心中一惊,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左手戟竟重三十九斤,右手戟更是重达西十一斤,一对铁戟加起来足有八十斤重。相比之下,自己的双戟不仅尺寸小了一号,重量更是轻了不少。

太史慈掂量着典韦的双戟,心中思绪万千。原本因夺冠而滋生的傲气,在这一刻悄然收敛了几分。他深知,在这广陵之地,自己虽有了一定的声名,但还真不能自满。黄忠、典韦、许褚等人,皆是不弱于他的豪杰。

太史慈越想越是疑惑,不禁暗自深思:广陵城内卧虎藏龙,豪杰众多,为何他们都没参加天下第一武道大会,反倒让自己这个外人摘得天下第一的声名?怀揣着这份困惑,他决定去拜访从辽东回到广陵述职的天网副统领吴免。

吴免见太史慈亲自上门,顿时喜出望外。二人皆出身江湖豪杰,性情相投,一拍即合。吴免赶忙吩咐下人备上美酒佳肴,二人相对而坐,把酒言欢。酒过三巡,气氛愈发融洽,太史慈终于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吴免手持竹筷,微微放下酒杯,略作沉思后,缓缓开口对太史慈说道:“子义啊,我家主公向来极为重视人才,尤其是那些忠义无双的英雄豪杰。就拿咱们广陵来说,且不提新近投入主公麾下的黄忠,单说主公的亲卫统领典韦和副统领许褚,那可都是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你或许有所不知,主公曾与他们二人在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和天下无敌的飞将吕奉先打得有来有回。”

吴免稍作停顿,目光炯炯地看着太史慈,继续说道:“咱们此次举办的天下第一武道大会,虽说也是群英汇聚,但说到底只是武艺的切磋与交流。而那吕奉先的天下无敌,可是战场上实打实的厮杀出来的,由此典、许二位统领的实力可见一斑。

我家主公有一神技,就是最擅长发掘猛将,即使素未蒙面也能寻出天下猛将,典统领被主公发掘前只是陈留一小卒,许统领原只是谯县一庄户,即使黄校尉也只是南阳郡中一小吏,但具体怎么识别出的我就不知了。不过自从主公听闻子义你的忠义和事迹后,便对你青睐有加,虽未谋面,却己认定你是当世豪杰。

当我把你要投奔广陵并参加天下第一武道大会的消息写信告知主公后,主公喜不自胜并坦言子义乃是孝子,此前遭遇小人以至于不得不远走他乡,不能侍奉母亲一定甚为自责。同时儿行千里母担忧,也没有什么能比让子义出人头地更让其母欣慰的了!如今投到自己门下那就是一家人。一定要让子义衣锦还乡成为母亲的骄傲。而典韦、许褚、黄忠几人本就己在军中有了职位,又何苦来与自家人争抢光芒。

太史慈听闻此言,心中大为震动,原本萦绕心头的疑惑瞬间烟消云散。他这才明白,自己能获得这个天下第一,固然有自己实力超群的因素,但背后也有着张超如此深厚的关爱与良苦用心。想到此处,太史慈不禁对张超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同时也为自己之前因夺冠而生出的傲气感到汗颜。他举起酒杯,对着吴免说道:“吴兄,此番告知,让我如梦初醒。主公如此厚爱,太史慈定当肝脑涂地,以报主公之恩!”说罢,将杯中的美酒一饮而尽,眼神中满是坚定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