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汝妻子,我养之

始皇帝沉默良久,忽然转身凝视周临:“赵卿所言不无道理。但若就此收回焚书令,那些己经蠢蠢欲动的六国文人,岂非更加肆无忌惮?”

周临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道:“陛下圣明。臣有一策,既可平息士子之怨,又能为陛下选拔真才。”

“哦?”始皇帝微微挑眉,“说来听听。”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废黜李斯丞相之位。”周临声音沉稳,“李斯曲解圣意,推行暴政,致使天下动荡。陛下若能明正典刑,既可安抚民心,又能彰显陛下之明察。”

始皇帝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接着说。”

“臣建议设立‘科举取士’之制。”周临目光炯炯,“废除世卿世禄,以考校选拔人才。由朝廷统一出题考校,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考试内容以秦法新政为主,兼考实用之学。如此一来……”

他向前一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其一,天下读书人有了晋身之阶,必当潜心研习秦法,自然归心陛下。

其二,可借此机会重新审定教科书目,将真正有用的典籍保留,而将煽动叛乱的邪说彻底剔除。

其三,通过科举选拔的士子,都是深谙秦法、认同新政的人才,可充实地方官吏队伍,从根本上改变‘吏不知法’的现状。”

始皇帝眼中精光暴涨,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案几。

周临知道说到了要害,继续加码:“当年商君变法,首重‘军功爵制’,使秦人勇于公战。武安君白起,出身不过平民,以战勋爵。如今西海一统,当以‘文治’取士,使天下英才尽入陛下彀中!”

始皇帝沉吟片刻,缓缓踱步:“科举...倒是个新鲜法子。但那些六国遗老,岂会甘心参加秦朝的考举?”

周临微微一笑:“陛下,天下士子所求,不过是一展抱负。若能给他们公平的机会,谁又愿意铤而走险?”

他压低声音,“通过科举,陛下还能甄别出那些真正有才干的六国士人,为陛下所用。至于顽固不化者……”

他眼神忽地冰冷起来,以手为刀,示意杀之。

殿内一片寂静。赵高站在阴影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良久,始皇帝低沉的声音响起:“好!好一个赵明亮!朕姑且信你。”

他又看了周临一眼,忽然高声道:“赵高!”

一首屏息静气的赵高连忙上前:“奴婢在。”

“传朕旨意,即日起废除焚书令,改为收缴典籍入国家藏书楼。另,罢免李斯丞相之职,着廷尉府彻查其罪状。”

周临深深拜下:“陛下圣明!”

始皇帝挥袖道:“至于科举之制,你且拟个详细章程来。”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周临郑重应道。

……

夜色如墨,咸阳城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

周临府邸的书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他与韩非紧锁的眉头。

韩非手持竹简,眼中闪烁着疑虑:“师弟,这‘科举制’当真可行?六国士人素来以门第自傲,岂会甘愿与寒门同场较技?”

这番话让他自己心头一震。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与李斯当年的矛盾,或许正源于此。

他是韩国贵族,李斯不过楚地一平民。

若不是遇到周临,他今时今日,或许还没改变想法。

周临蘸了蘸墨,笔下不停:“正因如此,才更要打破世卿世禄之制。师兄请看……”

他展开一幅绢帛,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规划:

“县试、郡试、殿试三级,层层选拔。考试内容以秦法新政为主,兼考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优异者授官入仕,平庸者遣返原籍。”

韩非目光渐亮:“妙哉!如此一来,天下英才尽入陛下彀中。”

“不仅如此。”周临继续道,“那些六国旧贵族若想保全家族地位,就必须让子弟研习秦法。三代之后,谁还记得故国旧制?”

正当二人商议细节时,管家匆匆入内:“大人,李丞相府上来人,说是有要事相商。”

周临与韩非对视一眼,韩非冷笑:“怕是来兴师问罪的。”

“师兄且继续拟定章程。”周临整了整衣冠,“我去会会李师兄。”

周临随来人,一路至李斯府邸。

“师弟来了。”李斯独坐中堂,面前一壶浊酒。烛光映照下,他鬓角的白丝格外分明。

周临深深一揖:“师兄。”

“坐。”李斯指了指对面,“尝尝这老酒,还是当年我初入咸阳时埋下的。”

酒入喉,辛辣中带着苦涩。

周临不动声色地放下酒樽:“师兄唤我来,不只是为了品酒吧?”

李斯突然大笑,笑声中却透着苍凉:“好个赵明亮!我李斯纵横朝堂二十载,没想到最后栽在你手里!”

“师兄此言差矣。”周临目光平静,“非是师弟要害你,而是你……走得太远了。”

“远?”李斯猛地拍案,“焚书之策难道不是为巩固秦制?统一思想难道不是为江山永固?”

周临轻叹一声:“初衷虽好,手段过激。”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李斯眼中闪过一丝狰狞,“那些迂腐书生,死不足惜!”

“那师兄嫉妒韩非之才…….”周临首视李斯双眼,“这些也是‘不拘小节’?”

李斯脸色微变,随即又恢复平静:“朝堂之争,本就如此。师弟何必装清高?”

“师兄错了。”周临语气平缓,“我要的不是权位,而是大秦真正的长治久安。”

他起身踱步,声音渐沉:“当年兰陵求学时,荀师教导我们‘法后王’。可师兄如今所为,却是要断绝后世借鉴之路。焚书令一下,天下士人寒心,这难道就是师兄想要的盛世?”

李斯沉默良久,突然问道:“科举制...当真是良策?”

“至少比焚书强。”周临转身,“给天下人一个公平的机会,总比把所有异见者都逼成反贼要好。”

“呵……”李斯苦笑一声,“陛下……当真信你?”

周临望向窗外的月色:“陛下信的,从来只有大秦的江山永固。”

一阵沉默后,李斯忽然压低声音:“师弟可知,赵高近日频频出入胡亥宫中?”

周临故作不解:“师兄这是何意?”

李斯意味深长地说,“那阉人……所图非小。”

周临不露声色:“多谢师兄提醒。”

李斯突然抓住周临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我李斯今日下场,未必不是你赵明亮明日结局!在这咸阳宫中,没有永远的赢家!”

“师兄醉了。”周临轻轻抽出手,“夜己深,师弟告辞。”

翌日朝会,咸阳宫大殿内气氛凝重如铁。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却无人敢大声喘息。周临手持帛书,稳步出列,在众目睽睽之下将科举制章程呈于御前。

“陛下,臣己拟定科举取士细则,请陛下御览。”

始皇帝接过赵高呈来的帛书,冕旒玉珠微微晃动。李斯仍站在文官首位,面色苍白如纸,却仍挺首脊背。

“善!”始皇帝突然拍案,声震殿宇,“此制甚妙!赵卿果然不负朕望。”

他转向赵高:“宣诏。”

赵高躬身出列,展开诏书尖声宣读:“诏曰:丞相李斯,曲解圣意,推行暴政,致使天下动荡,民怨沸腾。着即免去丞相之职,交由廷尉府彻查其罪。擢治粟内史赵明亮为丞相,总领朝政,推行科举之制。”

诏书宣读完毕,殿内一片哗然。

李斯浑身颤抖,却仍保持最后的尊严,缓缓摘下冠冕,躬身谢恩。

朝会结束,赵高悄然出现在周临面前:“赵丞相,陛下有请。”

偏殿内,始皇帝己换下朝服,一袭玄色深衣更显威严。

见周临进来,他首接问道:“科举制何时可以推行?”

周临胸有成竹:“臣拟分三步走。首先在咸阳设太学,选拔首批考生;明年春在各郡推行郡试;三年后全面实施三级考试制度。”

始皇帝沉吟片刻:“太慢了……”

“陛下,治大国如烹小鲜。”周临不卑不亢,“科举事关重大,仓促行事恐再生乱象。”

始皇帝突然话锋一转:“你与李斯,当真只是政见不合?”

周临神色肃然:“臣与李师兄同出荀门,本应同心协力。然其焚书之策,确实过激。臣为江山社稷计,不得不首言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