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教育的核心

跨区交流会的礼堂空调开得足,简晴攥着发言提纲的手指有些凉。

她数过第三排的绿植叶片——一共十三片,和奶奶临终前握她的次数一样。

"死亡教育的核心不是讲述死亡本身。"沈佩兰的声音突然响起。

简晴抬头,看见投影屏上自己团队整理的案例:李奶奶握着儿子二十岁的工牌离世,张爷爷的遗照旁摆着半块没吃完的糖画。"而是帮助人们学会如何面对失去。"沈佩兰推了推金丝眼镜,"我要特别提到简晴团队的实践——他们用逝者的故事填补了临终心理陪伴的最后一环。"

礼堂响起掌声。

简晴的后颈发热,喉咙发紧。

她想起父亲十年前摔碎的茶杯,弟弟躲着走的背影,还有第一次给遗体描眉时手背上的冷汗。

原来真的有人,看见那些被眼泪泡软的照片,被攥皱的老信件,看见她跪在灵前听家属絮叨"他最爱吃韭菜盒子"时的认真。

会后,沈佩兰端着咖啡截住她。

银镯碰在瓷杯上,轻响像极了母亲梳头时的玉簪声。"我想请你给心理援助热线的志愿者培训。"她从包里抽出名片,"教他们怎么引导家属说出那句'我还没准备好'。"

名片边角磨得发圆,印着"心灯心理援助中心"。

简晴摸了摸烫金的字迹,突然想起上周给赵启明演示擦妆刷的手法时,那孩子红着眼说"原来这不是晦气,是体面"。

原来被需要,是这种胸口发胀的感觉。

"您...怎么知道我们?"她问。

沈佩兰低头抿了口咖啡:"你母亲当年总说,能让人好好告别的工作,比教出十个状元都有意义。"

简晴的手指颤了颤。

母亲日记里夹的老照片突然在眼前清晰——二十岁的母亲举着教师简章,目光却望向殡仪馆方向。

原来有些坚持,是会生根的。

西合院的梧桐树下围了一圈小马扎。

韩爷爷揪着白胡子咳嗽两声:"那天听人家讲完,我才明白,咱们都怕死,就是不说。"他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我提议每月办回'生死故事会',大家伙儿轮流讲讲最难忘的送别。"

陈阿婆把剥好的瓜子仁往他兜里塞:"那我就讲讲送你家老婆子去医院那天。

她攥着我手说'老韩头又把药瓶摆错了',气得首掉眼泪——"

"打住打住!"韩爷爷脸涨得通红,引来一片哄笑。

简晴蹲在旁边剥毛豆,看父亲搬着藤椅坐过来,虽然没说话,却把她脚边的凉席往太阳地里挪了挪。

林少安的电话响得及时。"街道同意设'家庭告别指导'试点了。"他的声音里带着笑,"你当顾问,怎么样?"

简晴应下时,正盯着茶几上摊开的笔记本。

新写的"标准化流程"标题下,她补了句:"以前凭感觉,现在有依据。"墨迹未干,像母亲日记里那句"要让每个离开的人,都带着被爱的样子"。

深夜,檐下的"生命教育角"牌匾在月光下泛着暖光。

林少安递来热牛奶:"有没有想过,以后带学生?"

简晴望着远处霓虹,想起白天赵启明在殡仪馆门口等她,举着刚买的紫藤花苗说"简姐你看,这芽比上周又壮了"。

风掀起她的衣角,带来若有若无的花香——是院墙外陈阿婆新栽的紫藤要开了。

"可能吧。"她笑,"教他们怎么把眼泪变成故事,把遗憾变成仪式。"

林少安低头翻手机,屏幕亮起时照见未读消息:"林调解员,我是王秀芬。

听说'生命教育角'要开课?

我想替我家小宇问问..."他指尖顿了顿,又悄悄把手机扣在石桌上。

檐角风铃轻响,简晴没看见那条消息。

她望着新挂的紫藤花串,突然想起母亲日记最后一页的话:"春天会来的,只要有人愿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