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政变的行家李世民

李放这边刚刚入内,便被房玄龄迫不及待地拉到电脑前。

“我此前就问过晋王殿下,殿下也不知其所以然,今日得遇先生,还请先生为我解惑!”

李放没想到房玄龄这么热情,老头一把年纪了,手劲还是不小,李放只能顺着他的力气坐到电脑前。

“房相太客气了,在诸位面前我如何敢称先生?”

也是,李放年轻的面孔在这群朝堂忠臣眼中确实有些不够看了。

房玄龄顺势改口:“那就请李郎君来解说一二可好?这电脑上外显的的文字都为我汉家之文,可为何其中内核却都是这等西方文字?按晋王殿下所言,这种文字叫英语?”

“我汉家之器,如何能用他国之物冒充?”

李放惊讶的发现,房玄龄这老头俯身在键盘上敲了几下,竟然调出来了Windows运行对话框来,连命令符他都懂得输入了。

确实不能小看他们啊。

“可这玩意该怎么解释呢?”李放心里犯了难。

“这个不是冒充,只是......”

一时没想好怎么回答,李放有些说不下去了。

李世民看他为难的样子,当即让人把房玄龄拉走。

然后对李放说道:“你若是有难处,不想说可以不说的,此物确实加快了朝政处理的效率,没必要非要弄个明白。”

这这句话既是对李放说的,也是对房玄龄说的。

见此情形,房玄龄也反应过来了,自己有些失礼了。

摆脱马周、长孙无忌二人,他走到李放身前:“李郎君,得罪了,老夫已到暮年,行事不免有些随意,还请勿要见怪。”

见他们俩恳切的态度,李放沉默了片刻。

之后,他抬起头来:“各位真的想知道?那我倒是能说上一说。”

赵祯见状有些担忧,忍不住提醒道:“李放!”

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体现在表面上不就是古代的封建王朝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吗?

中国的近代史赵祯自是知道的,因此他担心李放要说这些,难免会忍不住批判封建制度,进而影响到李世民等人的态度。

可李放心意已定,他摆了摆手看向李世民等人:“此事还要从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说起。”

......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李世民君臣几人的表情变了又变了。

最后,李放的声音缓缓落下:“就这样,因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反动,中国错失了最后一次跟上世界发展的机会。以至于哪怕到了今天,依旧有不少产业受制于外国,这电脑系统便是其中之一。”

李世民等人都不说话了。

李放那些话看似说的是清朝,但实际上除了民族背景外,哪一句不是在说他们这些人呢?

面对国与家的抉择,哪怕是李世民也不敢保证,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是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尽力愚民。

还是说广开民智,去冒着颠覆自家基业的风险。

谁都说不好。

沉默良久,最后还是李放打破了沉默。

“太宗陛下,诸位前辈大臣,我方才说的那些话,是我这个后人站在后世的角度看古代,对于你们这个朝代来说,究竟孰是孰非,其实并无定论。”

李放无奈的笑了下:“世人总爱幻想,如果怎么怎么样就好了,可时间是不会回头的。已经发生的事,是不可能改变了。但在我那里是不可能的事,在各位这里却并非不可能。”

“技术掌握在大唐手中,将来如何行事,还是要看诸位的选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李世民缓缓回过神来,“封建、现代,朕如今仍不敢想,没有天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可朕知道,朕扫平天下,震服四夷,为的绝不是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愚民之术,朕不愿去学!”

长孙无忌等人看向李世民,眼中逐渐亮起光来,这才是他们所追随的君主的风采!

“臣等亦是如此!”

李放鼓掌大笑:“陛下君臣一心,何愁大事不成?”

他看向房玄龄:“房相不是觉得这英语编程太过刺眼吗?等有一天你们吃透了现代科技,完全可以用汉字代替英语,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

李世民看向李放:“这就是你常说的改变历史对吧?”

“没错。”李放点头,“而且......”

李放刚起了个话头,李世民就接过话来:“而且你还想告诉朕,你还有一件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需要朕的帮忙,对吗?”

“嗯?”李放闻言一愣,他怎么知道。

李世民哈哈一笑:“若无大事,你又怎会带着赵官家一同前来?而且你之前说什么历史的走向,也是在铺垫此事吧?”

李放这回是真的佩服了:“陛下慧眼如炬,在下佩服。”

一旁的马周好奇的问道:“陛下所言的大事是什么?能改变什么历史?”

李世民一字一顿的说出四个字来:“五胡乱华!”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脸色顿时一僵,尤其是长孙无忌。

在场之人中,就数他的胡人身份最重,若无五胡乱华,怕是他们这一支压根不可能进入中原,更别说在长安为相了。

别说他了,五胡纷扰数百年,等到了今日,朝堂上哪一个人身上没点胡风,更别提胡人的血脉了。

只是中华民族,讲究的是文化认同,所以大唐认汉家正统,所以大唐并非是如“元”、“清”那样的胡人政权。

迎着三位心腹大臣的目光,李世民看着李放解释道:“应该是曹魏那里出了什么变故,因此你们想提前发动计划,借我大唐的兵马前去铲除司马氏,归政曹魏。我说的可对?”

“没错。”李放点点头。

随后,他将曹髦那里发生的事情简单复述了一遍。

“曹髦这个人,他或许比司马炎贤明,又或者不如司马炎,但再怎么说,结局也不会比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要烂了吧?所以我来请陛下兑现之前的承诺,出兵曹魏,帮曹髦夺权!”

房玄龄忍不住看向李世民轻呼了一声:“陛下......”

这么大的事,皇帝也不跟他们几个臣子商议一下。

马周更是直言不讳:“李郎君应知历史,若是无有晋室南渡,北方纷扰,我们这些人还能站在此处吗?若是改变了这一切,我大唐又该何以自处?”

虽然这些大唐的顶尖聪明人还说不出时空悖论这些话,但他们也能隐约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马周他们就是担心,万一改变了历史,大唐要消失了该怎么办?

“这一点各位可以安心。”李放安抚众人道,“曹魏那里虽说在大唐之前,但确实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因此各位的担忧是不会发生的。大唐军队过去,也就是相当于帮忙打一场仗而已。”

听李放这么说,他们才稍稍放下心来,但还是将目光看向了李世民。

李世民微微颔首:“此事不错,若非如此,怕是我们也见不到这位大宋的赵官家。”

赵祯闻言笑了一下:“诸位不必担忧,朕亦调动了禁军一同前往,稍后还有另一朝代的大军。三家合力掌控一个洛阳,还是不在话下的,并无什么风险。”

李世民果断拍板决定:“既如此,朕有言在先,决意出兵。此战不必调动大军,有八百骑已然足够,朕亲自领兵!”

说话的时候,李世民脸上难掩兴奋之色。

自从登基之后,李世民就再没可能上阵杀敌了,如今李放给了他这么个机会,他当然要抓住。

而且,又是宫廷政变,又是熟悉的剧本,李世民自然想起了玄武门之事。

搞这种小规模的战斗,他才是行家里手。

只是李世民想出阵,其他人肯定不能坐视。

“陛下!万万不可!即便有言在先,陛下也不可亲临战阵!”房玄龄一脸紧张的劝道,“陛下若要发兵,臣不敢阻拦,但大可派一大将领兵,陛下安坐静候佳音便是。”

马周也苦劝:“战阵之上刀剑无眼,陛下若有损伤,臣等何以自处?”

可李世民的心意已决,他们又如何劝得动?

没看长孙无忌就没说话吗?他可太懂自己这个妹夫的心思了。

苦劝无果之下,马周咬咬牙换了个方式:“陛下!既然陛下一意孤行,臣请随侍左右!臣虽不通武艺,但危急时刻,还是能帮陛下挡支冷箭的!”

房玄龄受此启发,当即也决定要跟着一起。

这下一旁的长孙无忌站不住了,人家都表态了他自然也只能跟上,李治也紧随其后说要紧随父亲。

李世民无奈的看了一圈:“唉!朕答应你们,朕不上阵了还不行吗?不过军中之事可委托他人,朕还是要走一趟的。”

能去别的朝代的机会不多,去一次就少一次,李世民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见皇帝退让了,房玄龄和马周对视一眼,也不再继续劝谏了,但同时二人也都打定了一个主意。

“陛下!臣想随您左右,以备万一。”

二人几乎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初衷当然是为了监督李世民了,但更深的意思嘛......

穿越到数百年前啊,谁会不心动呢?

李世民无奈的看向李放:“你看这......”

反正多他们俩也不多,李放点点头:“行,八百人都带过去了,也不差这二位了。”

终于,大唐君臣算是达成了统一,接下来就该商议何时出兵了。

众人围坐在一起,李放将自己暗杀司马师的过程又说了一遍,听得李世民几人心头发寒。

几人不约而同的看向天上,心中暗自思忖,若是杀机自天上而来,他们真能防得住吗?

李放当然没理由暗杀李世民,可随着现代技术进一步和这个时代结合,无人机这种东西迟早会流到外面的。

“必须加强防护!”

大唐君臣心中同时有了这个想法。

李放还一无所知,仍在侃侃而谈:“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应该会暂时秘不发丧以接手权力,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估计他才会公开司马师的死讯。”

“而这段时间就是我们的机会,等到咱们准备好了,趁着权力交接的混乱时刻,给他来一下狠的,定能一举建功!”

说罢,李放看向李世民,想听听他的意见。

李世民无声地笑了笑,转头看向李治:“稚奴,你先出去。”

“啊?”李治有些猝不及防,但看了眼父亲后,还是乖乖的转身出门。

等李治的身影消失不见后,李世民方才继续开口:“你这个推论呢,倒是应该无错,司马昭应该是会秘不发丧。可你所说的这个时机,却并不太好。”

“司马师新丧,司马氏处在这个紧急的时候,一定是最警惕的时候,稍微有些风吹草动怕是都会引来大军。虽说在皇城之内,用不到太多的军队,但我们毕竟是在敌国作战,必须一击制敌,不能迁延日久。所以,要动就要如雷霆一般,趁其不备一举制敌。”

知道李世民是搞政变的行家,李放因此虚心地问道:“那陛下以为该选什么时候发动呢?”

“就选在司马昭稳定局面,公开司马师死讯的当天!”李世民斩钉截铁的说道。

“啊?”李放有些吃惊。

这个选择是他从没想过的。

可随后李世民的解释让他不得不心服口服。

“权力交接之时,司马昭必然是最警惕外人弄权的时候,此时发动不是好时机。而死讯公开后的一段时间,因司马师之死而带来的冲击,也会让司马昭警惕心大起。”

李世民用毋庸置疑的语气说道:“唯有刚刚公布死讯那天,按照常人思维,即便知晓司马师死了,互相串联作乱亦需时间,因此当天发动才会出其不意。”

李放和赵祯对视一眼,两人都不约而同的都点了下头。

怪不得人家能当皇帝呢,这份把握人心,挑选起事时间的本领就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李世民有经验,李放自然也不会在画蛇添足了。

李放开口说道:“一切听陛下的安排,您继续说吧,我们听着,需要什么资料我这里都有。”

说话的同时,李放把地图、守卫分布等一系列资料拿了出来,以供李世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