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溧阳的收服,张超对丹阳郡用兵的初期目标己经达成,广陵军在丹阳郡己经占据数县之地,与占据郡治宛陵的黄巾军成对峙之势,成功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此刻的张超,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果,而是站在更高的视角,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治理,展开了更为深远的筹谋。
作为一名来自后世的穿越者,同时又是一位对历史饱含兴趣的文科生,张超对华夏数千年来王朝的更迭兴衰有着深刻的洞察和自己的理解。这漫长历史长河中,王朝的命运始终紧紧围绕着土地这一核心要素展开。
每当一个新兴王朝初期,历经战乱的洗礼,人口锐减,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百姓们有田可耕,有饭可食,也就有能力向朝廷缴纳赋税,如此一来,王朝便能欣欣向荣的发展,甚至开创出盛世华章。然而,随着盛世的开创,人口不断的增长,世家大族与官僚阶层对土地的兼并之风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百姓沦为无田可种、无饭可吃、无钱纳税的赤贫阶层,社会矛盾由此激化,动乱随之而来,王朝也逐渐走向衰败。
大汉王朝的覆灭,便是这一历史规律的真实写照。世家门阀疯狂兼并土地,大量藏匿人口,使得无数百姓陷入绝境,无以为生。而中央政府也因此税收锐减,无力供养官员与军队,对地方的掌控也日益削弱,看似偶然又必然的黄巾起义,将大汉王朝推向了覆灭的深渊。这一切乱象的根源就是土地问题。
但张超清楚,目前自己掌控的广陵郡虽是大本营,却早己形成诸多既定的潜规则与利益集团,虽然自己几次调整官员和军队体系,但本地世家大族与基层官员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仍有不小的影响力,若贸然推行改革触动他们的利益,仍会遭遇重重阻力甚至反戈一击。
但新收复的丹阳郡诸县则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是推倒重来。此前本地的大世家和官员在自己的授意下己被黄巾军屠戮殆尽,上下官员几乎都是对自己执弟子礼的广陵嫡系,这些新地盘宛如一张白纸,正适合按照自己的想法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即使有反对的意见也可以置之不理,谁不听话就借黄巾军的刀物理消灭谁。
思及于此,张超立刻唤来陈端和张紘,共同商讨并安排在丹阳郡推广改革的具体策略。张超指出当今天下大乱的源头就是土地兼并和世家大族,土地兼并导致民不聊生叛乱西起,世家大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甚至是豢养私军,这样达到一定程度便会窥视神器。
围绕这两点张超提出要求:一,在占据的丹阳诸县全面清丈土地并清查人口。要将那些隐匿于账簿之外的土地与人口统统挖出来,不允许任何家族和势力逃避税收;二,大力打击丹阳的世家大族和土地兼并行为,把那些覆灭世家的大量土地收归官府重新分配。在丹阳绝不允许再有芮家、周家这样尾大不掉的大世家、大地主,要让丹阳人人有田种,人人有饭吃。以后丹阳不允许有任何突破自己规矩的牛逼人存在。
张紘、陈端与臧洪不同,皆出身于落魄寒门,饱尝底层艰辛,在那由世家大族把控的社会格局下,不仅上升之路充满阻碍也身受土地兼并之苦。正因如此,当张超阐述其改革策略时,二人不仅感同身受,还洞察到这背后蕴含的重大意义与难得机遇。
他们心里清楚,长久以来,传统世家大族宛如高耸的壁垒,横亘在寒门子弟面前。这些世家凭借累世积累的财富、盘根错节的人脉以及深厚的家族底蕴,几乎垄断了所有优质资源。无论是入朝为官的机会,还是获取教育、财富的途径,寒门子弟都难以企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这些寒门出身之人,即便怀揣着非凡的才华与抱负,也常常因出身的枷锁而壮志难酬。
现如今,张超提出的改革要限制甚至消灭传统世家大族,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场久旱后的甘霖。只有打破世家大族构建的这种不公平的旧格局,他们这样的寒门子弟才有出头之日。这一举措不仅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反而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光明的大门,带来的是重大利好。
二人原以为,随着张超势力范围的不断壮大,难免会有些嗅觉敏锐的世家大族前来投靠,凭借其雄厚的资源投机入伙。届时,这些世家大族可能在张超的阵营中占据要津,瓜分权力,稀释主公对他们这些寒门子弟的器重与信任,影响主公的施政方向和战略决策。如果这样,他们此前的拼搏与付出,很可能会付诸东流,广陵军的未来也亦如大汉一样走回衰落的老路。
万幸张超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鲸落而万物生”,这句古老的话语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当前的局势。新地盘上每一个世家大族的衰落,都如同巨鲸的陨落,会释放出大量的资源和职位,为无数新兴家族和寒门势力的崛起创造条件。而以他们为代表被张超重用的广陵系寒门子弟,无疑将成为这场变革的首接受益者。
想到这些,张紘和陈端的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坚定的光芒。他们互相对视,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到了相同的决心。随后,二人毫不犹豫地向张超表达了全力支持改革计划的态度,并表示愿意竭尽所能,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协助张超在丹阳诸县顺利推行这一意义深远的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