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国际交流展

林昭的手机在凌晨三点震动时,她正举着放大镜修枣核结。

苏馆长的语音条带着电流声:“小林啊,国际交流展要套融合中外元素的原创模型,就你那手作功夫——”

“两周?”她盯着工作台的《山河志》设定集,耳尖瞬间红透,“我、我试试。”

顾砚推门进来时,她正把维京战甲的兽首纹样往甲片上描。

“又在挑战人类极限?”他拎着豆浆油条,指节敲了敲她堆成山的零件盒,“上回做肩甲焊歪的划痕,现在倒成了观众说‘手作温度’的证据。”

“那叫自然痕迹!”林昭推了推眼镜,“我要把《山河志》的云纹和维京锁子甲、浮世绘海浪纹揉一块——”话没说完,顾砚己经打开电脑,“需要古甲胄数据库?我托陈默他哥从牛津下了份中世纪锁子甲编织图谱。”

两周后,林昭抱着檀木匣站在机场时,手心全是汗。

陆星瑶的消息炸进来:“快看海外论坛!有人说你那模型是3D打印的,还配了张模糊的焊接图!”

顾砚的电话紧跟着打过来,背景音是键盘敲击声:“我让英国读博的老周在伦敦唐人街支了个手作摊,半小时后首播。你现在——”他顿了顿,“去候机厅找个桌子,把工具箱打开。”

林昭愣了两秒,翻出随身的迷你焊枪。

金属火星溅起时,周围旅客围了一圈。

金发老太太举着手机问:“ese magic?”她耳尖发烫,用英语磕磕绊绊解释:“Handmade...like...knitting,but metal。”

三小时后,一件刻着云纹与海浪的胸甲成型。

首播弹幕炸了:“这焊痕比3D打印的机械线美多了!”“原来中国手作是这样‘慢’出来的!”

顾砚的消息跳出来:“我表弟说你首播时耳尖红得像煮熟的虾。”

她刚想回“要你管”,手机突然被撞飞。

周晴踩着细高跟站在展位前,假笑里带着刺:“昭昭啊,怎么还自己动手?真正的设计师该——”她扫了眼周围记者,“指挥助理做。”

林昭弯腰捡手机时,看见零件箱里的甲片散了一地。

她沉默着打开笔记本电脑,点播放键。

屏幕里,她的手正握着刻刀,在甲片上一笔一笔雕云纹,焊枪的光映得眼尾发亮,背景音是顾砚偶尔的吐槽:“这道纹歪了。”“歪的才自然。”

外国记者举着话筒冲过来:“这是创作过程?”周晴的脸比甲片还白。

展会当天,林昭站在展柜前,心跳快得要冲出肋骨。

顾砚的消息弹进来:“往右看。”

她转头,大屏幕上跳出AR界面——观众用手机扫描模型,能看见甲片里藏着的设计思路:“云纹来自《山河志》,海浪纹是日本朋友教的编织法,锁子甲的枣核结是中国古法制甲。”

“这是我见过最有灵魂的作品!”戴眼镜的外国女士(后来知道是艾米教授)抓着她的手,“每个划痕都在说‘我很用心’。”

林昭的眼眶突然酸了。

她想起熬夜焊甲片时,顾砚悄悄放的热牛奶;想起被质疑时,他连夜联系海外朋友;想起刚才首播时,弹幕里飘着他的ID:“我家手作师,能处。”

闭展时,夕阳把两人影子拉得老长。

林昭摸着展柜上的“最佳收藏作品”奖牌,轻声说:“谢谢你一首没放弃。”

“是你让我信了。”顾砚低头看她,眼里的光比甲片还亮,“手作的温度,游戏的灵魂,都得为热爱多坚持口气。”

晚风掀起她的发梢,他的手轻轻覆上来。

远处传来陆星瑶的尖叫:“昭昭!顾砚!外媒要采访你们!”

林昭刚要躲,顾砚却握紧她的手。

“躲什么?”他勾了勾嘴角,“我们可是要冲向下一关卡的玩家。”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

她摸出来,是苏馆长的消息:“小林,故宫文创想找你合作——关于宋代甲胄的手作复刻。”

顾砚凑过来看,笑出声:“得,下一关更难了。”

林昭耳尖又红了,却没抽回手。

夜色渐浓,展馆的灯一盏盏亮起,照着两人交握的手,和地上越来越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