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文化传承

林昭把纽约带回来的披萨盒塞进垃圾桶时,顾砚的手机突然“叮”了一声。

“你藏邮件的技术该回炉重造。”他晃着手机,屏幕上正是被林昭划掉的“京都文化振兴会邀请函”,“所以刚才说‘吃披萨’是调虎离山?”

林昭耳尖泛红,把速写本往身后藏:“他们说要我带‘星辰之路’经验回京都,协助老匠人和Z世代——”

“所以现在收拾行李?”顾砚己经转身去拿行李箱,“我明天调休。”

“你又不是项目组的!”

“游戏策划懂跨次元连接,比你这个社恐更适合当翻译。”顾砚挑眉,“或者你想对着小林美咲的冷脸说‘初次见面请多指教’?”

林昭的耳尖红到脖颈。

小林家染坊的门帘被风掀起时,林昭正盯着染缸里翻滚的靛蓝染料发怔。

穿靛青围裙的女孩抱臂站在廊下,发尾沾着蓝染特有的晕色:“我是小林美咲。要合作可以,但按我的规矩来。”

“什么规矩?”顾砚摸出手机准备记重点。

“不教捷径,不拍短视频,不学网红那套花架子。”小林美咲转身走进染坊,木屐敲在青石板上脆响,“先学‘流水波纹’。”

三天后,林昭捏着皱巴巴的布料蹲在染缸边。

她试了十七次,染出的纹样要么像被雷劈的海带,要么像泡发的紫菜。

“这不是靠手就能学会的。”小林美咲递来新布料,“是心。”

顾砚在角落举起手机。

他没告诉林昭,这三天他录了二十七条染制视频,连染缸水温从38度升到42度的过程都截了帧。

深夜回酒店,他用建模软件把温度、揉布力度、晾晒时间全转成可视化图表,最后生成个3D染缸模拟器——点开就能看染料分子怎么钻进棉纤维。

“顾策划又在摸鱼?”林昭凑过来看屏幕,发梢扫过他手背。

“帮手残党降低学习门槛。”顾砚快速关掉界面,“明天工作坊要用。”

工作坊开在京都艺术大学旧礼堂。

宫泽由纪抱着臂站在门口,发间别着浮世绘风格的绢花:“我倒要看看,能让纽约记者写通稿的人,怎么教这些连靛蓝和群青都分不清的小毛孩。”

但当顾砚把“工艺模拟器”投影到墙上时,礼堂炸了。

“哇!用手机划拉就能模拟揉布?”

“这温度条会动!我刚才调45度,布料真的焦了!”

宫泽由纪的绢花晃了晃。

她凑到林昭身边:“那个……能把模拟器链接发我吗?我学生总说传统工艺‘太无聊’。”

冲突发生在第西天。

穿哥特洛丽塔裙的女生把作品拍在桌上,布料上的波纹只剩三笔潦草弧线:“我这是极简主义!你凭什么说不尊重?”

小林美咲没说话。

她从染坊捧来个漆盒,里面躺着本泛黄的手稿。

纸页边缘泛着茶渍,字迹是褪色的靛蓝:“昭和三年春,揉布三刻未匀,祖母打了我手心。她说‘耐心是染坊的根’。”

女生翻到最后一页,夹着朵干枯的蓝染花:“这是……”

“我十二岁染坏的第一匹布。”小林美咲指腹抚过手稿,“当时哭了三天,现在看——”她抬头笑了,“像不像银河?”

女生突然弯腰鞠躬:“老师,我想重画。”

结业展那天,染坊的廊下挂满了作品。

有件动态纹样最显眼——用LED灯带沿着流水波纹走,音乐响起时,蓝光会随着节奏起伏,像把银河揉进了染布。

“这是……”小林美咲踮脚摸了摸灯带,指尖碰到温热的电路。

“是上周和您吵架的洛丽塔女生做的。”林昭递来解说卡,“她查了您祖母的笔记,说要让‘耐心’能被听见。”

顾砚在展厅角落调试投影仪,屏幕上闪过学生们的创作过程:有人给《鬼灭之刃》里的炭治郎设计蓝染羽织,有人把电子音乐的频谱图转成染布纹样。

“这,才是我愿意传下去的东西。”小林美咲轻声说。

林昭看向顾砚。

他正被几个学生围着问“模拟器能不能加联机模式”,推眼镜的动作带着点慌乱的可爱。

晚风掀起染布,靛蓝波纹在夕阳里浮动。

林昭摸出手机,“星辰之路”后台弹出条提示:“用户@蓝染小能手 上传作品《银河波纹》,检测到……”

她刚要点开,顾砚的声音从展厅传来:“林昭!宫泽老师说要请我们吃怀石料理,你再不来——”

“来了!”林昭快速关掉提示,跑向人群。

风里飘着染布的草木香,混着年轻人的笑声。

她突然想起纽约天台上的星星,现在才明白——所谓“通关”,从来不是终点。

而是,星辰刚刚开始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