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风暴前的静默

慈善晚宴后的第七天,林昭昭盯着手机里“市文创基金会”的未读邮件,指节捏得发白。

“又延期了?”顾砚从实验室回来,白大褂搭在臂弯,看着她屏幕上的“审核流程调整通知”,眉峰微蹙。

唐小满的视频通话适时打进来,电脑屏幕泛着幽蓝的光:“刚黑进基金会内部系统。李慕白这三个月和顾明远的助理碰过五次面,最近一次在三天前——咖啡厅监控拍到他收了个牛皮纸袋。”

林昭昭把平板往桌上一扣。

三天前正是基金会宣布延期的日子。

“他不是中立派,是棋子。”她咬着下唇,指甲在桌沿划出浅痕,“顾明远换了个更隐蔽的刀子。”

晚上八点,工作室的暖光灯下围了五个人。

苏棠啃着抹茶千层,奶油沾在嘴角:“要不绕过基金会?我认识美院院长,他们实验室能借场地!”

“借场地不要钱?”唐小满推了推黑框眼镜,“设备租赁、模型运输、宣传物料,没启动资金全是白搭。”他敲了敲笔记本,屏幕上跳着一串红色数字——“曙光”众筹虽到三十万,但顾明远之前冻结的专利授权费还卡在账上。

周予安一首没说话,手指着茶杯沿。

他是顾砚高中玩模型的搭档,骨架大得像堵墙,开口却轻得像片羽毛:“李慕白要的不是钱。”

“他要什么?”林昭昭抬头。

“名声。”顾砚突然开口。

他今天没穿病号似的浅色毛衣,换了件深灰连帽衫,帽檐压得低,“去年他评审的非遗项目拿了国际奖,最近在争取文化局顾问的位置。”

林昭昭眼睛亮起来:“所以我们要让他知道——支持‘曙光’,比帮顾明远更能给他想要的。”

苏棠“啪”地拍桌,震得蛋糕叉掉在地上:“这活我熟!上次汉服社搞联名展,请过纪录片导演!”

凌晨两点,林昭昭蜷在沙发上翻设计稿。

纸页泛着旧旧的黄,是顾砚从老宅地下室翻出来的,边角还沾着他母亲当年做模型时的丙烯颜料。

翻到第23页,她突然顿住——在星舰推进器的草稿旁,有行极小的字:“真正的光,不在高处,在每个人手中。”

笔锋和顾砚如出一辙,却多了几分温柔的弧度。

她摸了摸那行字,指尖碰到纸背的凸起——是当年顾母写的时候太用力,在背面压出的痕迹。

“看什么呢?”

顾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刚冲完澡,发梢滴着水,换了件洗得发白的蓝条纹睡衣,像株被雨淋湿的冷杉。

林昭昭把本子转过去。

他低头看了两秒,喉结动了动,伸手覆住她的手背。

他的手还是凉的,像医学院实验室里泡标本的福尔马林,但掌心的温度慢慢渗进来。

“我妈总说,模型是有生命的。”他轻声说,“她走的那天,还在改这个推进器的角度。”

林昭昭没说话,把他的手拉过来按在那行字上。

窗外的月光漏进来,照见他眼尾淡淡的红。

三天后,周予安带来位穿工装裤的女生。

“这是陈导,拍过《手作匠人》。”女生把相机往桌上一放,翻着“曙光”的资料,眼睛越来越亮:“青年创作者?二次元?真实故事?这比我上回拍的紫砂壶有意思多了!”

唐小满在角落敲键盘,屏幕上全是代码。

“我在基金会系统埋了个‘影子’,”他头也不抬,“只要李慕白改评审记录,操作会自动备份到云端——连他删的聊天记录都能恢复。”

苏棠举着手机冲过来:“陈导说首映会放艺术中心!我联系了漫协,他们要组织coser方阵!”

只有顾砚沉默着。

他坐在窗边,手机屏幕暗了又亮,亮了又暗。

首到深夜十一点,那串未知号码终于打进来。

“顾同学。”电话里的声音像被处理过,沙沙的,“你母亲留下的星舰设计图,最好永远锁在保险柜里。”

顾砚的指节捏得发白。

他望着茶几上的模型——那是林昭昭用3D打印机打出来的缩小版“曙光”,推进器边缘还留着她修磨时的细痕。

“你怕了。”他说,声音轻得像叹息,却又像把刀,“所以才会打电话。”

电话挂断的忙音里,林昭昭从厨房端着热牛奶出来。

她穿着小熊拖鞋,发尾翘着缕呆毛,完全没注意到他紧绷的肩背:“唐小满说首映会要准备嘉宾名单,李慕白的邀请函......”

顾砚突然伸手把她拽进怀里。

他的下巴抵在她发顶,呼吸有些乱:“有人怕我们的光太亮。”

林昭昭把牛奶放在茶几上,反手圈住他的腰。

她能听见他心跳得很快,像医学院解剖课上那只被吓着的兔子。

“那我们就把灯打得更亮些。”她仰头笑,“让所有人都看见。”

首映会前夜,城市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调试灯光。

大厅中央的展柜里,“曙光”的1:1模型在聚光灯下泛着银辉——那是林昭昭带着工作室熬了三个通宵赶工的,推进器的每道纹路都照着顾母的手稿复刻。

展柜旁的桌角,放着封烫金邀请函。

收件人姓名栏写着“李慕白”,背面用钢笔加了行小字:“真正的光,在每个人手中——顾明舒(注)”

注:顾明舒,顾砚母亲,“曙光”模型最初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