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宫焚书诏令颁布的余音尚未散去,其引发的风暴己在帝国疆域内疯狂肆虐。
李斯以丞相府名义签发的严酷诏令,如同淬毒的利箭,被快马加鞭送往帝国三十六郡。
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带着咸阳宫冰冷的意志和铁血的味道。
诏令颁布后第七日,咸阳宫西侧广场便燃起了第一场熊熊大火。
在无数双或惊恐、或悲愤、或麻木的眼睛注视下,由廷尉府、卫尉军收缴来的堆积如山的竹简、帛书、木牍被投入火中。
火焰冲天而起,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竹简在烈焰中噼啪作响,爆裂开来,如同古老文明在垂死呻吟。
博士官淳于越率数十名儒生跪伏于地,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声嘶力竭地控诉着这是“绝圣弃智”、“自毁长城”,最后被如狼似虎的郎官强行拖走。
这场公开的焚书仪式,既是向天下宣告始皇帝推行新政的决心,更是对所有心存异议者的血腥警告。
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和绝望的气息,久久不散。
周临立于宫墙之上,面无表情地看着这焚毁文明的一幕,袖中的拳头紧握,指甲深陷掌心。
他身边的韩非,脸色铁青,嘴唇紧抿,眼中是压抑不住的怒火与无力感。
焚书令不仅针对民间,更首接冲击着博士学宫和官员府邸。
博士官们被勒令交出除秦史和实用技术外的所有私人藏书。
一些博士被迫在廷尉府吏卒的监督下,亲手将自己毕生珍藏的典籍投入火堆,老泪纵横。
周临府中,管家己提前将荀子遗著、韩非赠书以及他本人这些年整理的《新政纪要》等敏感卷册,藏入府内最隐秘的夹墙暗格。
桂芬看着儿子凝重如水的脸色和府中压抑的气氛,虽不明就里,但心中忧虑更甚,咳嗽也频繁起来。
她只默默地为儿子添衣,祈祷着这莫名的风暴早些过去。
昔日百家争鸣的圣地,临淄稷下学宫,迎来了灭顶之灾。
象征着学术自由的牌匾被粗暴摘下,学宫藏书阁被秦吏洗劫一空。
无数珍贵的诸子百家著作、齐国史志、地方文献被成车拉走,在城郊空地付之一炬。
火焰吞噬的不仅是竹帛,更是齐地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精华。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学者不顾禁令,抱着仅存的典籍试图逃离,或被截获投入火海,或被当场锁拿治罪。
悲愤的哭嚎和绝望的呐喊回荡在学宫废墟上空。
这彻底的毁灭,比之亡国之痛,更深地刺穿了齐地士人的心。
后胜为求自保,亲自督阵,表现得尤为“积极”,引来无数唾骂。
张良的耳目迅速将这场文化浩劫的消息传递出去,成为他煽动反秦情绪最有力的武器。
“暴秦焚我典籍,绝我文脉,此仇不共戴天!”的呼声在暗流中汹涌。
焚书令如同滚烫的油,泼在了郢陈等地因“行同伦”冲突而尚未熄灭的余烬上。
秦吏挨家挨户搜查“禁书”,手段粗暴,动辄打砸抢掠。
楚人视为神圣的祭祀记录、家族谱牒、巫祝歌谣、甚至记载着楚王功绩和楚国辉煌的简牍,都被视为必须焚毁的“杂书”、“淫祀之籍”。
这彻底践踏了楚人最深层的精神信仰和宗族纽带。
原本就因毁祠事件而激愤的楚民,此刻的怒火被彻底点燃。
在项梁等旧贵族的暗中串联下,小规模的反抗迅速升级为有组织的暴动。
他们袭击搜查的秦吏,抢夺被收缴的典籍,焚烧象征秦政的乡亭,高呼“复楚”、“护我楚魂”的口号。
秦军的镇压变得更加血腥,双方死伤惨重,仇恨的种子在血与火中深深埋下。
楚地,这个帝国版图上最桀骜不驯的区域,正成为焚书令引发的最大火药桶。
赵地相对平静,但平静之下是更深的压抑和暗涌的悲愤。
在官吏的严密监视下,公开的抗议被压制。
许多赵地旧族和儒生,在夜深人静时,于密室、地窖甚至祖坟之中,含泪秘密埋藏下家族的珍贵典籍和赵国史册。
他们寄希望于后世,期盼有朝一日这些文明的种子能重见天日。
邯郸的街市上,气氛压抑,人们眼神交汇时,流露出心照不宣的悲凉与愤恨。
对“书同文”的抵制从公开转向地下,私下教授赵国旧字、讲述赵国历史的“家学”在暗室中悄然进行。
蒙毅作为廷尉正,亲赴赵地督行法令,目睹此情此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既要执行严酷的律法,又对文化被毁感到痛心。
焚书令如同一道无形的裂痕,瞬间撕裂了帝国建立后勉强维持的表面认同。
六国故地的士人阶层,无论是否曾为秦效力,此刻都感到了彻骨的寒意和巨大的屈辱。
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学问、引以为傲的文化传承,被朝廷视为洪水猛兽,必欲焚之而后快。
对秦廷的离心力急剧增强,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士人彻底心灰意冷,或隐居山林,或暗中与反秦势力联络。
普通百姓虽大多不识字,但焚书的举动,加上强制推行秦法秦礼带来的种种不适和吏治的严苛,使得人心更加惶惶不安,对朝廷的敬畏中掺杂了更多的恐惧与疏离。
这还是亏得有周临先前农政的推行,使得诸郡的农夫黔首生活大大改善,才没有酿成更大的祸端。
“暴秦”之名,因这焚书的烈焰,被牢牢钉在了无数人的心中,远比战场上的杀戮更令人心寒齿冷。
张良、项梁等反秦势力的活动空间因焚书令而骤然扩大。
他们利用这滔天的民怨和士人的悲愤,大肆宣扬秦的“无道”与“暴虐”,将焚书之举描绘成嬴政害怕历史真相、意图奴役天下人心的铁证。
他们更容易招募到对秦充满仇恨的志士,筹集到反抗的资金,其地下网络在焚书引发的混乱和悲愤中迅速蔓延、深化。
焚书,这个旨在统一思想、稳固统治的铁腕政策,正以李斯和始皇帝始料未及的方式,为帝国埋下了颠覆自身的最大祸根。
始皇帝嬴政听着各地关于焚书“成果”的奏报,眉头稍展,认为这是清除思想障碍的必要手段。
李斯则踌躇满志,认为此举将一劳永逸地解决思想混乱问题。
他们尚未完全意识到,那些在烈焰中化为灰烬的不仅是竹简,更是天下士人之心;那升腾的浓烟不仅遮蔽了天空,更笼罩了整个帝国未来的气运。
而周临,则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扑面而来的、由焚书之火点燃的、更猛烈的风暴气息。
这一日,周临收到了来自九江郡的信简。
是公子扶苏命人送来的。
扶苏在信中痛心疾首地写道:
“楚地民怨沸腾,不仅仅是因为废除旧俗。
自从焚书令下达,官吏如狼似虎闯入百姓家中,但凡见到书简,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收缴。
普通百姓连家谱祭文都保不住,贫寒学子仅存的书籍也化为灰烬。百姓在路上痛哭流涕,读书人扼腕叹息。
学生亲眼所见,百姓不仅抗拒新法,更是痛心文化传承断绝,担心祖先无人祭祀!
大秦律法固然要推行,但这样焚烧天下典籍,就像截断江河源头,遮蔽日月光芒!
学生担心民心尽失,积怨成山,一旦爆发,再强大的武力也难以控制!
恳请老师规劝陛下三思,暂缓此令,另寻良策……”
这封信和各地“聚众抗法”、“冲击官府”、“私藏禁书者越来越多”的奏报,周临知道,时机到了,不能等了。
若再等下去……
始皇帝和李斯的高压政策,将全面展开,并暂时压制各地的乱象。
到那时,任凭他如何劝说,始皇帝也不会改变想法。
咸阳宫的肃杀之气还未消散,焚烧书籍的焦糊味仿佛仍在空气中飘荡。
周临站在咸阳宫外,手中紧握着一份沉甸甸的奏折,里面不仅有各地官员关于焚书令引发动荡的密报,还有公子扶苏从楚地寄来的亲笔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