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他把孩子都交给我,还不是爱我

韩非入秦月余,内史腾传来消息,大军攻破新郑,俘虏了韩王安。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韩国灭亡。

听闻故国覆灭的消息,韩非独自在府中静坐三日,不饮不食。

周临前去探望时,只见他形容憔悴,案几上堆满了新写的竹简。

“师兄何必如此自苦?”周临轻叹一声,为他斟上一杯热茶。

韩非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师弟,你说得对。韩国积弊己深,确非一人可救。只是......”

“这些年来,我写《说难》《孤愤》,终究没能改变什么。”

周临拿起一卷竹简,只见上面写着《强秦论》,字迹力透简背。他心中一动:“师兄这是......”

“既然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

韩非的声音突然坚定起来:“那我便助秦王一臂之力。这卷《强秦论》,是我对统一六国的策略思考。”

周临大喜:“师兄能这样想,实乃秦国之幸!王上若见此书,必当重用。”

韩非整了整衣冠,将新写的竹简郑重收好:“师弟,我们一起去见王上吧。”

咸阳宫内,嬴政正在与李斯、王翦、蒙骜等人商议灭赵之策。

见韩非与周临一同前来,嬴政眼中闪过一丝欣喜:“韩卿来得正好。寡人欲攻赵国,卿以为如何?”

韩非从容行礼,从袖中取出竹简:“臣近日著《强秦论》,其中便有灭赵之策。”

嬴政展开竹简,越看越是惊喜:“妙!韩卿此策,正合寡人之意!”

李斯在一旁听着,脸色渐渐阴沉。

他忽然出列:“王上,韩客卿新降不久,便参与军国大计,恐有不妥。”

殿内气氛顿时一凝。

周临见状,立即上前:“王上,韩师兄虽是入秦短暂,但其才学王上早己深知。如今他倾心效力,正是用人之际。”

嬴政目光在三人之间扫过,忽然大笑:“韩卿既有良策,寡人便命你与李卿共同筹划灭赵之事。”

离开咸阳宫时,李斯叫住了周临:“师弟近来与韩师兄走得很近啊。”

周临听出他话中有话,坦然道:“韩师兄初来秦国,诸多不适,师弟理应照拂。”

李斯意味深长地说:“为兄只是提醒师弟,莫要忘了当日之言。”

周临郑重点头:“师兄放心,师弟始终记得。”

接下来的日子里,韩非逐渐得到嬴政重用。

而周临推行的新政更见成效,关中粮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嬴政龙颜大悦,擢升他为治粟内史,主管全国农政。

这一日,周临正在官署处理公务,忽有侍从来报:“大人,王上命您即刻入宫!”

周临匆匆赶到章台宫,只见嬴政面色凝重,案几上摊开了两份奏简。

“赵卿,你来得正好。”

嬴政抬手指向案几:“韩非与李斯各呈灭赵后治理韩地之策,寡人难以决断,想听听你的意见。”

周临上前细看,只见韩非的奏简上主张“以韩治韩”,保留部分韩室宗亲为地方官吏,以安抚韩地民心;而李斯则主张彻底废除韩制,全面推行秦法,迁徙韩地豪强入关中。

“王上。”周临斟酌词句,“若非要择一,臣以为当用李斯之策。”

嬴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哦?”

周临道:“乱世当重典。韩廷正之策固然平稳,然而韩地若留旧制,日后必成隐患。”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可遣韩非去韩地推行新政,以安民心。”

贵族?跪族!

“善!”

离开章台宫时,周临在长廊遇到了匆匆赶来的李斯。

“师弟。”

李斯眼中带着探询:“王上召你何事?”

周临如实相告,李斯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师弟竟为我说话?”

周临正色道:“师弟只是为国事计。师兄之策确更利于长治久安。”

李斯深深看了他一眼:“为兄记下这个人情了。”

当夜,韩非即将启程赴韩地,特来向周临辞行。

“师弟为何主张用李斯之策?”韩非开门见山,眼中带着不解。

周临为他斟上一杯酒:“师兄,治大国如烹小鲜。韩地若留旧制,十年后必生叛乱。届时受苦的,还是百姓。”

韩非沉默良久,终是叹息:“或许你说得对。”

他举杯一饮而尽,“此去韩地,必不负王上所托。”

嬴政采纳了周临的建议,在翌日的朝会上宣布:“韩国旧地改设为颍川郡。命内史腾为郡守,总揽军政;又以韩非行郡丞之职,施新政安民心。”

韩非初到颍川郡,便作《安民策》,布告郡中,使新旧之民各安其业。郡府改制之初,法令明具,吏治肃然,韩地遂定。

转眼又是一年,周临在咸阳听闻韩非在颍川郡的政绩,心中颇感欣慰。

这一日恰逢周临休沐,正在后园与桂芬赏花品茗,忽见管家匆匆来报:“丞相隗林携长公子扶苏车驾己至府门,说是特来拜访大人。”

周临闻言连忙整衣正冠,桂芬亦起身回避,府中仆从顿时忙碌起来。

周临快步迎至府门,只见丞相隗林正扶着年约十岁的公子扶苏下车,身后还跟着蒙毅。

周临瞥了一眼蒙毅,蒙毅报以微笑。

看来,嬴政有意让蒙家为公子扶苏的助力。

“臣周临拜见公子,拜见丞相大人。”周临恭敬行礼。

扶苏虽年幼,却己显出王室风范,温声道:“赵卿不必多礼。今日随丞相出游,特来拜访,还望勿怪唐突。”

隗林捋须笑道:“老夫带公子体察民情,正好路过赵大人府邸。听闻赵大人府上花园颇有雅趣,特来叨扰。”

周临连忙侧身相请:“此乃臣之荣幸,快请入内。”

众人入席后,扶苏好奇地望向周临:“赵卿,听闻你与韩非先生同出荀子门下?”

“正是。”周临点头,“韩师兄如今在颍川郡推行新政,成效显著。”

隗林意味深长地看了周临一眼:“韩非之才,确实难得。不过……”

他话锋一转:“老夫听闻李斯近日在筹划伐赵之事,赵大人可有耳闻?”

周临心中一动,面上不显:“臣主管农政,军国大计不敢妄议。”

蒙毅在一旁笑道:“先生,听闻你府上的兰陵梅树开花了?”

扶苏放下手中的茶点,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赵卿府上的兰陵梅树,可是从兰陵移植而来?”

周临含笑点头:“公子慧眼。此树确是臣从兰陵带回,己有十余年光景。”

隗林轻抚长须:“老夫记得,兰陵正是荀子讲学之地。这梅树想必别有深意?”

“丞相明鉴。”周临起身引路,“诸位若不嫌弃,可随臣移步后园一观。”

众人随周临穿过回廊,来到一处雅致的小园。园中央一株梅树亭亭而立,枝干遒劲,虽己过盛花期,仍有余香袅袅。

扶苏快步上前,仰头望着梅枝:“这梅枝姿态,像极了父王宫中的那幅《寒梅图》。”

蒙毅适时解释道:“公子有所不知,那幅画正是周大人所赠。”

隗林意味深长地看了周临一眼:“赵大人与王上,倒是心意相通。”

周临谦逊一笑:“臣不过略通园艺,蒙王上不弃罢了。”

扶苏忽然转身,认真地问:“赵卿,这梅树能在咸阳成活,想必费了不少心思?”

周临轻抚树干:“或是荀师护佑。”

众人又聊些其他闲话,言笑晏晏间,但见隗林执壶斟茶,青瓷盏中碧波微漾,倒映着他眉间一抹疏朗笑意。

“赵大人不仅精通农政,更兼文采斐然。老夫观公子对大人颇为敬慕,不知大人可愿收下这个学生?”

园中一时寂静,只闻梅枝轻颤之声。